牡蠣,閩南語叫它「蚵仔」,廣東人稱「蠔」,在西式餐廳「生蠔」則是桌上佳餚,種種名稱讓人疑惑,其實在生物界定上是同一屬的「兄弟」,牡蠣是較正式的統稱。
牡蠣是一種濾食性動物,孵化後會在海中浮游,選定地方附著就不再移動,以濾食有機藻類、浮游生物成長。營養價值高,含有18種氨基酸、維生素 B群、牛磺酸和鈣、磷、鐵、鋅等營養成分,素有「海底牛奶」之美稱。是唯一可以生吃的貝類,生食與否,取決於採收、運輸、保鮮過程中的溫度及濕度,只要生菌數未超標皆可生食。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也說牡蠣「肉治虛損,解酒後煩熱,……滑皮膚,牡蠣殼化痰軟堅,清熱除濕,止心脾氣痛,痢下赤白濁,消疝積塊。」牡蠣性微寒,同時兼具制酸作用,對胃酸過多,或患有胃潰瘍的人有益處。
每年的9月到隔年的3月是牡蠣的盛產時期,這時候的牡蠣最肥美,而5月到8月是牡蠣的繁殖季節,肉質比較差,不過單以營養成分來說,其實沒有太大差別。台灣因氣候較熱,牡蠣成熟期短,因此個頭較小,相同的品種在溫帶海域需兩至四倍的時間才能成熟,生長時間拉長,體型自然也會長得比較大。
圖片來源: http://www.mag2.com/p/news/149333 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top1health.com/Article/26182 https://blog.icook.tw/posts/4587 http://food.ltn.com.tw/article/4723
|